端午节到了,“端午百草都是药”的老话又开始在街头巷尾流传,这种说法源于端午节期间许多中草药处于成熟期,此时的草药被认为药性最佳大盈家,因此形成了采摘和使用这些草药的习俗。
实际上,端午节期间蚊蝇害虫及细菌活动频繁且繁殖生长迅速,疫病萌发,百病易从口鼻而入,人们佩香袋,挂艾蒿、菖蒲,涂撒雄黄、饮雄黄酒及烟熏消毒,均可作为防病避瘟的预防措施。而且我们在采药制药过程中,背后隐藏着致命隐患!
端午采药狂欢:
当心“百草”变“百毒”!
隐患一
假药草伪装成“救命草”
端午节前后山野间确实生长着大量可入药的植物,但和它们长相极其相似的“李鬼”也混迹其中。
例如民间所谓的“土三七”(学名菊三七)被当成“三七”用来泡酒,实则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长期饮用会导致肝功能受损,严重会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并可致命!
“断肠草”(学名钩吻),其花呈金黄色大盈家,常被误认为具有清热降火功效的中草药“金银花”,前者全株均含有剧毒钩吻生物碱,中毒后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随后会出现视物模糊、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先慢后快以及意识改变甚至昏迷,服毒量大者可致猝死。
隐患二
自制“神药”=自制风险
端午节期间,自制药酒、香囊、凉茶渐成风尚,但稍有不慎就会踩入大坑。例如许多老百姓喜欢用川乌、草乌泡酒,但炮制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乌头碱中毒,过量或不当使用都有可能导致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在制作凉茶、凉菜过程中,若制作环境较差、缺乏卫生意识,极易导致微生物生长,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一些野菜如马齿苋等在凉拌过程中如果不事先经焯水处理也会出现中毒情况。
马齿苋
采药正确姿势:三步法避坑指南
01
慧眼识真草
优先选择正规药店购买预包装药材,不要随意采食不认识、不熟悉的植物。
02
科学储存法则
药材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可以根据需要晒干后再进行保存,定期检查有无霉变,霉变部位须整包丢弃。不同药材需要分类存放。
端午采药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当我们采一束艾草悬于门楣,既要延续“悬门驱邪”的仪式感,也要用科学的方法鉴别草药的真假;在品一道凉茶、凉菜祛暑热时,既享受“药食同源”的妙趣,亦不忘用规范的操作保护肠胃的健康。
这个端午,愿你我既能守护传统,又能拥抱科学,让“端午百草都是药”成为真正造福健康的佳话,而非危及生命健康的隐患。
来源:“益阳疾控”微信公众号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